在福建在线配资炒股,有这样一支以“侨”为特色的青年团队——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“侨小震”防震减灾知识宣讲团。他们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,以创新实践守护生命安全,用青春行动诠释责任担当。
让专业知识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
“地震来了怎么办?”“自家房子安全吗?”……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,背后却关乎无数家庭的生命财产安全。2022年,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“侨小震”团队应运而生。团队依托学院顶尖的抗震科研平台,把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工具。
他们自主研发“多功能地质灾害演示振动台”,用模拟地震横纵波的直观演示,让村民和孩子们第一次“看见”地震的力量;设计“防震减灾飞行棋”“抗震堡垒积木”等互动游戏,让青少年在游戏中掌握自救技能;为老年人编写闽南语版《地震应急口诀》,用乡音传递安全知识……截至目前,团队已累计服务超8600人次,覆盖社区、乡村、学校等多地,真正让防灾知识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党建引领,让青年在实践中成长
在“侨小震”团队里,党建是贯穿始终的红色主线。2023年成立的防灾减灾研究生创新团队党支部,以“支部+团队”双轮驱动模式,将科研攻关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。党员们不仅带头研发了多项专利设备,还在甘肃积石山县地震灾区、侨印尼校等多地开展实践。
展开剩余70%在甘肃积石山县,党员团队用“轻钢加固+传统工艺”混合方案为受损房屋“把脉开方”,降低重建成本30%;在印尼伟达玛小学,他们结合汶川地震案例讲述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中国理念,增强海外侨胞的文化认同。通过一次次实践,青年学子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,更将家国情怀写在了祖国大地和海外侨心之间。
校地协同,让“侨”力量走向世界
作为华侨大学的“金字招牌”,“侨小震”充分发挥“侨校+名校”优势,构建起“政府+高校+社会”联动生态。团队与福建省红十字会、厦门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共建12个实践基地,形成“校地合作—服务输出—反哺教学”的良性循环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团队吸纳了16名来自印尼、菲律宾等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境外学生,推动中国防灾经验海外落地。印尼学生返乡后自发成立“防震科普小组”,培训百余名社区志愿者;在台湾地区宣讲时,团队将剪纸、书法等传统文化与抗震知识结合,设计“抗震古厝”模型,让文化认同与科学普及同频共振。
侨心聚力,为全球抗灾贡献青年力量
今年3月,缅甸遭遇强烈地震,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灾难发生后,“侨小震”团队第一时间联系在缅校友,组织缅甸学生座谈会,为灾后重建提供技术保障和捐赠支持。团队结合缅甸当地建筑特点,提出低成本、易操作的抗震加固方案,并通过线上平台为受灾群众提供技术指导。
此外,“侨小震”在印尼伟达玛小学开展的抗震宣讲活动也获得了校方高度认可。团队成员用生动的案例和互动体验,向当地学生传授中国抗震经验,帮助他们掌握避应急险技能。在台湾地区,“侨小震”则通过设计“抗震古厝”模型,将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抗震技术相结合,增强了同胞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用青春答卷书写时代担当
从福建乡村到地震灾区,从国际学校到海外侨社,“侨小震”以专业为笔、以实践为墨,在防灾减灾的战场上书写着青春答卷。团队累计开展活动68场,培训社区志愿者67名,发放原创《家庭防震手册》3000余册,其事迹获十余家媒体报道,浏览量超9000次,成为福建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优秀团队。
“侨小震”负责人表示,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“智慧防灾”平台建设,拓展“一带一路”合作网络,以中国青年的智慧方案助力全球韧性社会建设。他们相信,当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相遇,当青春力量与时代需求同频,每一份努力都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盾牌。
地震无情,但“侨小震”有情。这支扎根福建、走向世界的青年团队,用实际行动证明:新时代青年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,更是社会痛点的破解者、文化自信的传播者。
来源:华侨大学(供稿)在线配资炒股
发布于:福建省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